用户专区

版权信息

  • 主管: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
  • 地址:南京市鼓楼区紫竹林3号
  • 邮编:210003
  • 电话:025-83472912 / 83765200

下载专区

友情链接

期刊搜索

当前目录

  • JCA
  • 2025年 第41卷 第4期
  • 出刊日期:2025-04-15

《临床麻醉学杂志》系麻醉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主办单位为中华医学会南京分会。1985年3月创刊,2000年改为月刊。本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CN 32-1211/R,ISSN 1004-5805,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邮发代号28-35。本刊栏目活跃,内容丰富,突出临床,注重实践,并注意及时报道麻醉学和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深受广大麻醉专业等医务工作者的欢迎。本刊所刊出的学术论文不仅可用于指导临床,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除个别省市外,可满足几乎所有医院的医务人员晋升职称及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定的需要。

详细信息

2025年第41卷第4期

(下载当期目录)

    临床研究
  • 术前连续雾化吸入右美托咪定对中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睡眠的影响
    吴松涛,甘建辉,何双亮,施丞楠,杨建辉,王志刚

    目的:探讨术前连续雾化吸入右美托咪定对中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睡眠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67例,男31例,女36例,年龄46~75岁,BMI 18.5~30.0 kg/m 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DEX组,n=34)和生理盐水组(NS组,n=33),每组35例。DEX组于入院当日晚间雾化吸入右美托咪定1 μg/kg,每次10 min,每次间隔24 h,直到术前1 d。NS组接受等量的生理盐水雾化吸入。记录术后1 d睡眠障碍发生率,入院时、术后1 d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入院时、术后1、3、5、7 d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S)评分,手术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静息和活动时数字评价量表(NRS)疼痛评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和术后恶心呕吐(PONV)、嗜睡情况,术后住院时间。
    结果:与NS组比较,DEX组术后1 d睡眠障碍发生率、术后1 d PSQI评分和术后1、3、5、7 d STAI-S评分、术后1 d NRS疼痛评分、镇痛泵总按压次数、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ONV和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前持续雾化吸入右美托咪定能改善中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睡眠质量,并有效降低术后睡眠障碍的发生率。
    2025  .  41(4):    341-345    [摘要](448)    [PDF](83)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的预测模型
    唐秀芳,王宏刚,邢海林

    目的:探讨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个体化预测模型。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4年1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结直肠癌患者385例(训练集),男232例,女153例,年龄60~85岁,BMI 15.0~32.0 kg/m 2,ASA Ⅰ—Ⅲ级,并选取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130例患者作为验证集。采用意识模糊评估法评估患者术后7 d内PO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POD和非POD组。收集资料包括受教育程度、术前1 d MMSE评分、吸烟、酗酒、肿瘤分期、急诊手术、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围术期输血、术中低血压、术中药物使用、术后转ICU、术后自控镇痛等情况,术前1 d血红蛋白(Hb)、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预后营养指数(PNI)和改良虚弱指数(mF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OD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 4.4.1软件绘制并评估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进行难证。
    结果:术后7 d内训练集有51例(13.2%)患者发生POD,验证集有19例(14.6%)。与非POD组比较,训练集和验证集中POD组年龄、酗酒、急诊手术和术后转 ICU 比例、 CRP 异常比例、NLR、mFI明显升高,手术时间明显延长, AFR、PNI明显降低(P<0.05)。训练集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增大(OR=1.107,95%CI 1.015~1.208,P=0.022)、手术时间延长(OR=1.019,95%CI 1.006~1.033,P=0.005)、NLR升高(OR=25.939,95%CI 9.135~73.635,P<0.001),mFI升高(OR=9.097,95%CI 3.816~21.688,P<0.001)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后POD的独立危险因素,AFR升高(OR=0.606,95%CI 0.414~0.888,P=0.010)、PNI升高(OR=0.896,95%CI 0.820~0.981,P=0.017)是独立保护因素。训练集根据这些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AUC为0.902(95%CI 0.866~0.939),验证集评估模型AUC为0.933(95%CI 0.891~0.975)。
    结论:基于年龄、手术时间、AFR、NLR、PNI和mFI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结直肠癌患者POD的发生。
    2025  .  41(4):    346-351    [摘要](251)    [PDF](40)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对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及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黄瑾,王晟昱,韩亚楠,乔琳珊,袁利娟,白艳辉,陈旭,刘一博,宋立杰,王春光

    目的:探讨术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对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术后镇痛效果及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8例,女42例,年龄40~74岁,BMI 18.5~30.0 kg/m 2,ASAⅠ—Ⅲ 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75%罗哌卡因组(R2组)、0.5%罗哌卡因组(R3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前三组分别采用0.25%、0.375%和0.5%罗哌卡因10 ml行髂腰肌平面阻滞。三组均采用0.5%罗哌卡因5 ml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分别于入PACU、术后2、4、6、24和48 h时评估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和罗库溴铵用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48 h内地佐辛用量、患者镇痛满意度评分和头晕、尿潴留、恶心呕吐、神经损伤、血管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院内跌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R1组比较,R2和R3组术后2、4、6和24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减少(P<0.05),术后2、4和6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R3组术后2、4和6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降低(P<0.05),R2和R3组术后地佐辛用量明显减少(P<0.05)。与R2组比较,R3组术后6 h股四头肌肌力明显降低(P<0.05)。
    结论:术前0.375%罗哌卡因髂腰肌平面阻滞用于中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对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优于0.25%和0.5%罗哌卡因。
    2025  .  41(4):    352-357    [摘要](286)    [PDF](55)
  • 利多卡因静脉输注对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朱牡丹,张春兰,施舟,沈方明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持续输注对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18~80岁,BMI 18.5~30.0 kg/m 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利多卡因组(L组,n=46)和生理盐水组(C组,n=44)。L组在麻醉诱导前10 min缓慢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插管后以2.0 mg·kg-1·h-1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C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输注。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切皮后和拔管后HR和MAP,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时间,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消耗量,单肺通气期间低氧发生率,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6和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24、48 h恢复质量(QoR-40)评分,术后补救镇痛率,PACU期间恶心呕吐、寒战、谵妄和术后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与C组比较,L组插管后、切皮后和拔管后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时间明显缩短、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消耗量明显降低(P<0.05),苏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6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和术后2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 h QoR-40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PACU期间恶心呕吐、寒战、谵妄和术后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可以改善视频辅助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消耗量降低,术后疼痛减轻,并且更快地苏醒和转回病房。
    2025  .  41(4):    358-363    [摘要](308)    [PDF](44)
  • 下腔静脉塌陷指数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高龄患者髋部手术中低血压的影响
    王荣荣,樊佳威,白雪,张愫艺,苗娜娜,张二飞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塌陷指数(IVC-CI)指导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对高龄患者髋部手术低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腰-硬联合阻滞下行髋部手术的高龄患者100例,男34例,女66例,年龄75~90岁,ASA Ⅱ 或 Ⅲ 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监测IVC-CI指导的GDFT组(GF组)和常规液体治疗组(CF组),每组50例。GF组由麻醉科医师通过超声监测IVC-CI评估容量状态,对患者进行GDFT,直至下腔静脉直径>1 cm且IVC-CI<42%;CF组由麻醉科医师依照生理需要量、术前丢失量、术中出血量及尿量给予经验性补液治疗。记录术中低血压发生情况,术后24 h内低血压发生情况,术中和术后24 h内出入量包括液体总入量、输液量、血制品输入情况、尿量,术后新发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肺水肿、急性肾损伤、恶心呕吐、伤口延迟愈合等发生情况,心脑血管事件包括硬膜下血肿、心力衰竭、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情况。
    结果:与CF组比较,GF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和术后24 h内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中液体总入量、输液量明显增多(P<0.05),术后液体总入量、输液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中和术后血制品输入情况、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肺部感染、肺水肿、急性肾损伤、恶心呕吐、伤口延迟愈合、硬膜下血肿、心力衰竭、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常规液体治疗比较,通过超声监测下腔静脉塌陷指数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降低高龄患者髋部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24 h内低血压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2025  .  41(4):    364-369    [摘要](269)    [PDF](41)
  • 前列腺冷冻消融术后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和列线图模型建立
    瞿亦枫,王蕾蕾,田婕,曹强

    目的:分析前列腺冷冻消融术后高凝状态(PHCS)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可视化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麻下前列腺冷冻消融术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198例,年龄18~85岁,BMI 18.5~32.0 kg/m 2,ASA Ⅰ或Ⅱ级。以术后第1天有无PHCS将患者分为两组:高凝状态组(HC组)和非高凝状态组(NHC组)。分析术前新辅助治疗史、手术时间、输液量、术中用药,术前1周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L-1β、 IL-2受体、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睾酮含量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前列腺冷冻消融术PHC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评估。
    结果:术后第1天发生PHCS的患者共有76例(38.4%)。与NHC组比较,HC组使用右美托咪定比例、Hb、APTT、TT明显降低(P<0.05),合并高血压、术前新辅助治疗、IL-1β≥5 ng/L比例、Plt明显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高血压(OR=2.112, 95%CI 1.063~4.199, P=0.033),术前新辅助治疗(OR=2.173,95%CI 1.083~4.361,P=0.029),Plt升高(OR=1.007,95%CI 1.001~1.014,P=0.028)是前列腺冷冻消融术PHCS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延长(OR=0.812,95%CI 0.691~0.955,P=0.012),TT延长(OR=0.743,95%CI 0.575~0.959,P=0.022)是前列腺冷冻消融术PHCS的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前列腺冷冻消融术后PHCS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5%CI 0.68~0.82)。校准曲线显示,预测曲线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DCA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在预测前列腺冷冻消融术患者PCHS方面能产生良好的临床效益。
    结论:术前高血压、术前新辅助治疗、较高的Plt是前列腺冷冻消融术后发生PHCS的独立危险因素,APTT和TT延长是发生PHCS的独立保护因素,基于以上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前列腺冷冻消融术患者术后第1天PHCS的风险。
    2025  .  41(4):    370-375    [摘要](148)    [PDF](26)
  • 布比卡因脂质体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对足踝手术后镇痛的影响
    张绍刚,孙振全,李陆军,童建华,樊迪

    目的:探讨布比卡因脂质体用于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对足踝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方法:选择行足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88例,男50例,女38例,年龄18~80岁,BMI 18.5~30.0 kg/m 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两组:布比卡因脂质体复合布比卡因组(LB组)和地塞米松复合布比卡因组(BD组),每组44例。LB组给予布比卡因脂质体199.5 mg与布比卡因50 mg,BD组给予布比卡因112.5 mg与地塞米松6 mg,均用生理盐水稀释至30 ml。两组均行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注射20 ml,隐神经阻滞注射10 ml。记录首次镇痛时间,术后6、12、24、48和72 h 静息和活动时(踝关节屈伸活动)数字评定量表 (NRS)疼痛评分和曲线下面积(AUC)。记录术后0~12 h、>12~24 h、>24~48 h和>48~72 h羟考酮累积消耗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BD组比较,LB组首次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24 h和48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AUC明显减小(P<0.05),术后>24~48 h和>48~72 h羟考酮累积消耗量、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和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布比卡因脂质体可有效延长布比卡因行腘窝坐骨神经-隐神经阻滞的镇痛持续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并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2025  .  41(4):    376-381    [摘要](265)    [PDF](52)
  • 肩-腋-胸骨上切迹指数在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预测价值
    杨康,蔡宁,马行军,官双双

    目的:探讨肩-腋-胸骨上切迹指数(AASI)在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择急诊收治行全麻气管插管的创伤手术患者198例,男143例,女55例,年龄18~75岁,BMI 18.5~28.0 kg/m 2,ASA Ⅰ—Ⅲ级。按照Cormack-Lehane(C-L)喉镜暴露分级法分为两组:喉镜暴露困难组(D组,n=32)和非喉镜暴露困难组(N组,n=166)。气管插管前对所有患者进行AASI、甲颏间距、Mallampati分级评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不同气道评估指标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效能。
    结果:与N组比较,D组AASI明显升高,甲颏间距明显缩短,Mallampati分级Ⅲ/Ⅳ级比例明显升高(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Mallampati分级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AUC为0.705(95%CI 0.598~0.811),AASI预测的AUC为0.873(95%CI 0.807~0.939),AASI联合Mallampati分级预测的AUC为0.908(95%CI 0.863~0.953)。
    结论:AASI在预测急诊创伤患者喉镜暴露困难中的价值良好,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当测量值≥0.52时提示喉镜暴露困难可能,相较于单一指标,AASI联合Mallampati分级能够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2025  .  41(4):    382-385    [摘要](180)    [PDF](29)
  • 艾司氯胺酮、舒芬太尼和咪达唑仑预防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诱发肌阵挛的比较
    邸立超,张贺,张馥镇,黄立宁

    目的:比较小剂量舒芬太尼、咪达唑仑和艾司氯胺酮预处理对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致肌阵挛的影响。
    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50例,男61例,女89例,年龄18~60 岁,BMI 18.5~30.0 kg/m 2,ASA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舒芬太尼组(F组)、咪达唑仑组(M组)和艾司氯胺酮组(S组),每组50例。F组麻醉诱导前静注舒芬太尼0.1 μg/kg,M组静注咪达唑仑30 μg/kg,S组静注艾司氯胺酮0.2 mg/kg。90 s后静注依托咪酯0.3 mg/kg,注射时间30 s。记录静注依托咪酯后1 min内肌阵挛发生情况,评价其程度和肌阵挛发生时间。记录给药前至静注依托咪酯后1 min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烦躁、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F组发生肌阵挛4例(8%),发生轻度和中度肌阵挛分别为3例(6%)和1例(2%)。M组肌阵挛发生率14例(28%),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肌阵挛分别为3例(6%)、10例(20%)和1例(2%)。 S组肌阵挛发生率为18例(36%),发生中度和重度肌阵挛分别为4例(8%)和14例(28%)。与S组比较,F组和M组重度程度肌阵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F组中度程度肌阵挛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F组肌阵挛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M组比较,F组肌阵挛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S组比较,F组和M组肌阵挛发生时间明显延长(P<0.05)。M组和F组肌阵挛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心动过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无一例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烦躁、幻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舒芬太尼可有效预防麻醉诱导时依托咪酯诱发的肌阵挛,优于咪达唑仑和艾司氯胺酮。
    2025  .  41(4):    386-390    [摘要](189)    [PDF](48)
  • 瑞马唑仑与环泊酚在老年患者诱导后低血压的比较
    赵丽霞,马潇,金文杰,尹宁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与环泊酚在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后低血压(PIH)的比较。
    方法:选择行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老年患者62例,男58例,女4例,年龄65~85岁,BMI 18.5~30.0 kg/m 2,ASA 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马唑仑组(R组)和环泊酚组(C组),每组31例。麻醉诱导时R组持续输注瑞马唑仑3 mg·kg-1·h-1,C组持续输注环泊酚6 mg·kg-1·h-1。记录PIH发生情况、最低MAP、诱导成功率、镇静药物用量、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记录麻醉诱导前、意识消失即刻、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切皮即刻HR和MAP。记录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注射痛、呃逆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R组PIH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最低MAP明显升高(P<0.05) 。两组诱导成功率均为100%,诱导期间累积镇静药物剂量分别为瑞马唑仑0.16 mg/kg和环泊酚0.29 mg/kg,两组诱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R组苏醒时间明显延长(P<0.05),插管即刻、插管后5 min HR明显增快,插管后即刻MAP明显升高(P<0.05) 。两组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无一例发生注射痛、呃逆、术后谵妄和术中知晓。
    结论:两种诱导策略在老年患者中均能实现有效的麻醉诱导,持续输注瑞马唑仑3 mg·kg-1·h-1诱导麻醉能够显著减少PIH发生率,维持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2025  .  41(4):    391-395    [摘要](270)    [PDF](45)
  • 环泊酚复合布托啡诺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剂量组合
    马欢,张林忠,赵利军,孔令春,毋楠,申宁

    目的:探讨环泊酚复合布托啡诺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最佳剂量组合。
    方法:选择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300例,男154例,女146例,年龄18~84岁,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布托啡诺0.3 mg(B1)、布托啡诺0.4 mg(B2)、布托啡诺0.5 mg(B3),每组再按环泊酚剂量随机分为5个亚组:环泊酚0.3 mg/kg(C1)、环泊酚0.35 mg/kg(C2)、环泊酚0.4 mg/kg(C3)、环泊酚0.45 mg/kg(C4)、环泊酚0.5 mg/kg(C5),共15组,每组20例。记录诱导前、诱导后HR、SBP、DBP,进镜时间、环泊酚追加剂量、苏醒时间,检查过程中低血压、体动、呛咳、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15组诱导前、诱导后HR、SBP、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2C4、B2C5、B3C4、B3C5组进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其余各组进镜时间明显缩短(P<0.05)。B2C2、B2C3、B2C4、B2C5、B3C3、B3C4、B3C5组追加环泊酚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其余各组追加剂量明显减小(P<0.05)。B2C3、B2C4、B3C3、B3C4组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较其余各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P<0.05)。布托啡诺与环泊酚的交互作用或单独作用都会影响进镜时间和苏醒时间(P<0.05),布托啡诺与环泊酚的交互作用或环泊酚的单独作用会影响环泊酚追加剂量(P<0.05)。B1C5、B2C4组较其余各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布托啡诺0.4 mg复合环泊酚0.45 mg/kg药物配比在胃镜检查时进镜时间短、追加环泊酚剂量小、苏醒时间短且不良反应少。
    2025  .  41(4):    396-400    [摘要](258)    [PDF](40)
  • 循证医学
  • 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与术后谵妄相关性的Meta分析
    杨飞,修萌,王清秀,王晨威,张美洁,张伟英

    目的:系统分析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与术后谵妄(POD)的相关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纳入关于POD术前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Stata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30篇文献,患者6 858例,其中POD组1 703例,非POD组5 1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损伤标志物中Aβ40(SMD=0.68,95%CI 0.06~1.31,P=0.001)、T-tau(SMD=0.72,95%CI 0.43~1.01,P<0.001)、p-tau(SMD=1.17,95%CI 0.59~1.75,P<0.001)、NfL(SMD=0.50,95%CI 0.28~0.71,P<0.001)与POD呈正相关,Aβ42(SMD=-0.71,95%CI -0.97~-0.44,P<0.001)、Aβ40/p-tau(SMD=-0.83,95%CI -1.40~-0.25,P=0.005)、Aβ40/T-tau(SMD=-0.96,95%CI -1.45~-0.45,P<0.001)、Aβ42/p-tau(SMD=-0.97,95%CI -1.31~-0.64,P<0.001)、Aβ42/T-tau(SMD=-0.96,95%CI -1.30~-0.62,P<0.001)、Aβ42/Aβ40(SMD=-1.13,95%CI -1.52~-0.74,P<0.001)与POD呈负相关。
    结论:Aβ40、Aβ42、T-tau、p-tau、NfL、Aβ40/p-tau、Aβ40/T-tau、Aβ42/p-tau、Aβ42/T-tau、Aβ42/Aβ40是POD术前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可用于构建POD预测模型。
    2025  .  41(4):    401-408    [摘要](181)    [PDF](48)
  • 综述
  • 微生物组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李清扬,朱倩梅,车璐,黄宇光
    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是包括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等在内的多种病理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预后。近年来,微生物组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逐渐被揭示,特别是肠道和口腔微生物组与PPCs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口腔菌群通过影响口腔卫生状况和微误吸直接作用并影响肺部健康,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间接调节肺部的免疫反应和炎症状态。此外,微生物组还通过影响肺泡活性物质的产生和功能,进一步对肺部健康产生影响。本综述通过汇总近年来的文献,总结微生物组在PPCs中的作用机制,探讨围术期口腔清洁和微生物干预的潜在应用,并提出了预防和管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新策略。
    2025  .  41(4):    409-412    [摘要](141)    [PDF](36)
  • 术前衰弱相关中医理论辨析与临床实践
    许丽,司尚坤,王福磊,俞登江,苏帆
    术前衰弱是渐进性、几乎不可逆的病理过程,随年龄而逐渐加重,会导致患者应激与抗伤害能力的下降,明显影响手术结局。随着老龄化社会发展,衰弱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西医多从营养、神经认知和运动能力方面去评估衰弱,且临床针对性干预很少。本文尝试从病症溯源、中医病因病机辨析、五脏相关证候与发展及相应中医药诊疗等多方面阐述中医对术前衰弱的理论认知和相关理论指导下的防治策略,以求为临床有效干预提供新的依据和途径。
    2025  .  41(4):    413-417    [摘要](144)    [PDF](38)
  • 睡眠障碍与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
    苏佳雯,韩永正,郭向阳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手术患者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和长期认知障碍的风险。睡眠在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围术期睡眠障碍可能会增加PND的发生风险。本综述介绍了睡眠障碍与PND的相关研究、睡眠干预对PND的影响及潜在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2025  .  41(4):    418-422    [摘要](209)    [PDF](47)
  • 术前预测患儿苏醒期谵妄的研究进展
    裴慧慧,刘振东,高宇博
    近年来,关于患儿苏醒期谵妄(ED)术前预测的研究备受关注。预测患儿ED的发生对于术前干预和术后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尽管患儿ED的发生率较高,但目前术前预测ED的方法相对有限,且存在诸多不足。患儿的基本特质仅可简单识别ED的高危人群。术前焦虑对预测ED的发生有一定的价值,但其主观性较高。此外,通过对围术期炎性因子检测和生理功能监测,可以探索其与患儿ED的相关性。然而,更加精准、客观的预测工具仍需进一步开发。
    2025  .  41(4):    423-426    [摘要](137)    [PDF](34)
  • 超声心动图在手术室危机事件中的应用
    王冰一,尹昕睿,陈子天,韩侨宇,冯艺,姜陆洋
    手术室危机事件包括肺栓塞、心肌缺血、心搏骤停、休克、心脏压塞等,主要的急救措施通常包括心肺复苏、体外膜肺氧合、心脏辅助装置置入等。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无创且可实时监测的工具,可快速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帮助提供诊断信息,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识别潜在的心血管异常,为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用于动态监测治疗反应,指导容量复苏、血流动力学管理和循环支持策略,提高救治成功率。本文描述了超声心动图在手术室危机事件的诊断和/或排除以及急救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旨在提高手术室内危机事件的应对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2025  .  41(4):    427-431    [摘要](184)    [PDF](46)
  • 线粒体动态平衡在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
    吕梦溪,徐志鹏
    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与手术应激和神经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线粒体动态平衡对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它通过调控能量代谢、氧化应激等过程影响着神经元的生存和死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SIRT3 通路可能通过对中枢线粒体动态平衡的调控,在PND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通路的激活可以促进突触可塑性的增强,同时还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从而改善认知功能。
    2025  .  41(4):    432-435    [摘要](132)    [PDF](28)
  • 临床经验
  • 冈上肌深部平面阻滞对关节镜肩袖损伤修复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田新宇,樊晓娜,李华,吴亚谋
    2025  .  41(4):    436-438    [摘要](109)    [PDF](24)
  • 全身麻醉与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手术中碳足迹的比较
    李青,缪燕香,尹宁
    2025  .  41(4):    439-441    [摘要](135)    [PDF](35)
  • 病例报道
  • 双侧声带麻痹患者清醒气管插管一例
    冯伟杰,董业鸿,刘克玄
    2025  .  41(4):    442-443    [摘要](251)    [PDF](77)
  • 巨大创伤性膈疝手术的麻醉管理一例
    郑旭航,关春雨,应海峰
    2025  .  41(4):    443-444    [摘要](151)    [PDF](56)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持续监测用于患儿肾母细胞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麻醉管理一例
    王慧,屈美敏,仲山
    2025  .  41(4):    445-446    [摘要](161)    [PDF](38)
  • 脊髓性肌萎缩Ⅱ型患儿无肌松插管全身麻醉管理一例
    陈壮源,陈超,梁曦匀,陈友伟,牛强
    2025  .  41(4):    447-448    [摘要](136)    [PDF](36)

信息公告

更多>>

在线期刊

排行榜top20

  • 下载排行
  • 点击排行

漂浮通知

关闭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24年版发布
本刊入编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
《临床麻醉学杂志》严正声明
常见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