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围术期低体温有效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 |
|
|
DOI:10.12089/jca.2021.05.021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 |
|
摘要点击次数: 4311 |
全文下载次数: 3119 |
中文摘要: |
人体正常体温调节系统由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及效应器三部分组成。人体核心体温受严密调控维持在37 ℃左右,外周体温较核心体温低2~4 ℃。与有目的的治疗性低体温不同,非医疗计划导致的围术期机体核心体温低于36.0 ℃称为围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PH),又称围术期低体温。IPH在各类手术中发生率为7%~90%,可导致心血管事件、术后感染、输血风险增加等。IPH的发生受麻醉、手术、患者自身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防治IPH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重要一环。现已有指南推荐预防IPH,但并未阐明围术期体温管理的具体最佳手段。尽管大量主动保温措施已投入临床,但IPH发生率仍较高,亟需更高效的方法预防IPH。本文将结合最新研究进展对现有IPH预防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比较和讨论。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