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泊酚麻醉与自然睡眠状态皮层脑电图的异同 |
|
|
DOI:10.12089/jca.2019.02.024 |
中文关键词: |
英文关键词: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026) |
|
摘要点击次数: 3161 |
全文下载次数: 1172 |
中文摘要: |
全麻致意识消失及恢复的过程是一种由药物诱导的可逆反应,主要表现为意识消失、制动、遗忘等。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大脑中不同神经通路共同参与调控。睡眠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这一过程和全麻药物诱导的意识消失和恢复具有一定相似性。现代全麻药物作用机制研究认为,部分全麻药物可能是通过睡眠-觉醒通路发挥效应,进而引起可逆性的意识消失,但其具体机制仍未阐明。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反映脑功能状态的电生理指标,是脑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的总体反映。根据频率的不同,EEG可被分为:(1)δ波,1~4 Hz;(2)θ波,4~8 Hz;(3)α波,8~13 Hz;(4)β波,13~30 Hz:(5)γ波,30~80 Hz。近期的研究表明,全麻意识消失与自然睡眠的机制可能存在联系,人体在丙泊酚诱导意识消失与非快动眼(non 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的EEG活动十分相似,且发源自相似的皮层区域。根据不同频率的EEG,对丙泊酚麻醉的脑电特征及其与自然睡眠脑电特征之间的异同综述如下。 |
英文摘要: |
|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
关闭 |
|
|
|